《文心雕龙》内容简介
《文心雕龙》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、结构严密、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,成书于公元 501—502 年(南朝齐和帝中兴元、二年)间。以下是对《文心雕龙》的详细介绍: 作者简介 刘勰,字彦和,东莞莒(今山东莒县)人。他早年家境贫寒,笃志好学,依沙门僧祐,在定林寺整理佛经,遂博通经论。梁武帝时,历任奉朝请、东宫通事舍人等职,深为昭明太子萧统所重。晚年出家为僧,法名慧地。 内容结构 总论:包括《原道》《征圣》《宗经》《正纬》《辨骚》五篇,从文章的本质和起源出发,提出了文章应该以儒家经典为宗,以圣人之道为法,同时也对纬书和楚辞进行了辨析,为全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。 文体论:从《明诗》到《书记》共二十篇,系统地论述了各种文体的起源、发展、特点、写作要求等,对当时流行的三十多种文体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探讨,是研究古代文体演变的重要资料。 创作论:自《神思》至《总术》共十九篇,是《文心雕龙》的核心部分,主要探讨了文学创作的过程、方法、技巧等问题,涉及到构思、想象、情感、风格、修辞等多个方面,提出了许多具有深刻见解和指导意义的理论观点。 批评论:包括《时序》《物色》《才略》《知音》《程器》五篇,从不同角度对文学批评的标准、方法、原则以及文学与时代、作家与作品等关系进行了论述,强调了文学批评应该客观公正,全面地评价作品的优劣得失。 总序:最后一篇《序志》,是全书的序言,作者在其中阐述了自己写作《文心雕龙》的目的、动机、方法和全书的结构安排,同时也对当时的文学现状进行了批判和反思。 |